“回族”曲棍球—打鉚球

  打鉚球又名打攔子、打籃子、打木球、趕毛球、打毛旦、打鎖兒。

  《寧夏體育志》記述“因其球如鉚釘狀”,故名為“打鉚球”。

  主要流行在寧夏回族自治區(qū)南部的吳忠、靈武、鹽池一帶,是回族青少年喜愛的一項體育活動。

歷史起源

  約始于清朝初期??滴醯蹫榻鉀Q葛爾丹的分裂活動親統(tǒng)大軍來到寧夏,傳說途中休息時,看見一群放羊娃在地上“打攔子”,輸?shù)囊环奖持鴦俚囊环饺撕?ldquo;合哨”,認為很有意思,便要過鞭桿和鉚球,模仿牧童的動作打了幾下。

  康熙帝回京以后,命宮人按在寧夏見到的鞭桿和鉚球仿制并游戲,并組織宮廷的人比賽。

  打鉚球比賽在表現(xiàn)形式上與寧夏平原的畜禽生產(chǎn)密切相關(guān),是模仿將羊、馬、牛趕入廄圈的情形,一邊趕一邊發(fā)出吆喝聲,將球趕入牢坑、窯或球門。

賽事場地和器材

  鉚球長約6厘米,直徑3厘米,兩頭呈橢圓形,打鉚球的擊球棍或板用木頭制成,長約81厘米。

  鉚球場地沒有嚴格的要求,只要地勢平坦就可以,在場地兩頭各挖直徑為12厘米,深約9厘米小坑,叫“牢坑”。

賽事規(guī)則及習(xí)俗

  打鉚球比賽的雙方人數(shù)相等,一對一、二對二,或者三對三均可。

  比賽開始前,先用“打砂鍋”(寧夏民間決輸贏的方法)決定攻守方。

  比賽開始,攻方一人站在“牢坑”邊,右手持棍一頭向上。手的虎口上面留出10厘米左右一段棍距,用下端的棍頭在“牢坑”邊拉一下,大聲說“碰牢”。隨即,把球放在棍前,用下端的棍頭擊球,同時喊“牛鉚”。

  若是攻方的棍頭擊準鉚球,不論擊出多遠,守方需從落點撿起球,站在原地將球向“牢坑”擲去。而攻方用棍(板)護“牢”攔擊,若攻方擊準而守方未能投球入牢,即用棍從“牢坑”邊丈量到落點的距離,兩棍算一個。若攻方未能擊準球或守方把球投入“牢”內(nèi),則為死球,變攻方為守方。

  比賽結(jié)束時,以“合哨”為準丈量雙方的勝負。“合哨”即以棍丈量、按預(yù)先雙方商妥的數(shù)目折合成“哨”,以“哨”的個數(shù)多少判斷兩組最后的勝負,并對負方作出懲罰的規(guī)則。

  分出勝負以后,勝方出一人,一邊以開球“碰牢”方法擊球,一邊喊“攔子”,球的落點至牢坑邊為負方“合哨”的距離。負方需背著勝方隊員從落點到“牢坑”邊,或單腿跳至“牢”坑邊,邊喊邊跳,直到勝方認為“合哨”合格宣布要結(jié)束。

  打鉚球活動器具簡單,規(guī)則明確,容易掌握。

  在民間打法也靈活簡便,不受場地、器材的限制。每人只要準備一根木棒或木板,用來擊球即可,深受回族男女老幼,特別是青少年的喜愛。

  注:圖片均來自互聯(lián)網(wǎng)。

? China Sports Museum. All rights reserved.
中國體育博物館版權(quán)所有
ICP經(jīng)營許可證:京ICP證030713號 網(wǎng)站-2 京公網(wǎng)安備11010102000807號
本網(wǎng)站由華奧星空科技發(fā)展有限公司提供制作及技術(shù)支持
客服及報障電話:010-67158866-800 客服及報障郵箱:800@sports.cn